機械及設備行業屬于裝備制造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其生產的 過程突出體現了“離散性生產”的行業特點,這類企業的產品檢驗是其主要的質 量控制手段,但同時也存在的不少問題,其生產過程中存在大量的外包外協過程, 外包過程往往會影響產品質量,而且由于企業人員流動性較大、缺乏質量和技術 人才,企業“知識管理”的需求就顯得比較突出等。 根據機械及設備行業小微企業的上述這些特點,本指南針對影響產品質量的 三個突出問題和核心過程(檢驗過程、外包過程和知識管理過程),結合 ISO 9001 標準,分別提出了質量管理指南,并運用實際案例來說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 高企業的質量管理的績效。 (一) 檢驗過程的質量管理 1. 典型問題 機械及設備行業的產品質量對檢驗控制的依賴性較強,但存在的問題不少, 如:缺少質量檢驗的策劃、質量檢驗人員能力不足、檢驗和測量設備管理不規范、 質量檢驗抽樣不合理、質量檢驗記錄沒有可追溯性等問題。因此,為了加強產品 質量控制,必須解決檢驗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才能有效控制產品質量,減少由于 檢驗過程出現的各種問題所造成的產品質量問題。 2. 控制要點 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質量檢驗是必不可少的,企業可以通過對生產過程中 的原材料、外購件、外協件、毛坯、半成品、成品的各種檢驗嚴格控制產品質量。 按照GB/T 19000-2016 標準的定義,“檢驗”是對符合規定要求的確定,檢 驗的結果可表明合格、不合格或合格的程度。企業可以按照進貨檢驗、過程檢驗、 成品檢驗對整個對檢驗過程進行全面策劃,運用檢驗的方式來控制產品質量,并 證實產品質量的符合性。 檢驗工作首先涉及到就是檢驗的依據,也就是“檢驗規范”和“檢驗標準”, 企業應該重視這類檢驗依據文件的有效性,盡可能制定出適宜企業操作和能有效 控制產品質量的檢驗依據,并且在檢驗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檢驗規范”和“檢驗 標準”開展檢驗,努力培養一支掌握了相關知識的檢驗員隊伍,才能有效實施檢 驗工作。 3. 實施指南 a) 檢驗的策劃 質量檢驗策劃一般包括:全面梳理檢驗過程,確定適合生產特點的檢驗流程 和程序;合理設置檢驗點 (包括:原材料和外包過程檢驗、生產過程檢驗、最終 產品的檢驗等);對關鍵的和重要零部件編制相應的檢驗規程 ( 檢驗指導書、細 則或檢驗卡片、檢驗手冊);選擇適宜的檢驗方式和方法,配備適宜的檢測儀器 和設備。具體方式可參見示例。 b) 檢驗人員的管理 檢驗人員是檢驗活動的主體,尤其是小微企業,人員流動比較大,人員能力 參差不齊,通過制定檢驗人員的規章制度,確定崗位的能力要求,規定檢驗人員 的職責權限,開展必要的培訓,采取持證上崗和關鍵崗位任命書等方式提高檢驗 人員責任和意識。 c) 檢驗和測量設備管理 企業由于受到資金的限制,往往出現檢驗和測量設備不足,檢測設備、儀器、 量具等未及時安排檢定或校準,或測量系統失效等問題,導致檢驗結果的不確定。 企業應根據不同產品的質量特性,選用適宜的檢驗和測量設備;按規定周期進行 檢驗測量設備的檢定和校準;當出現檢驗測量設備的失效時,應采取適當的措施。 d) 抽樣檢驗的管理 企業經常會遇到產品質量檢驗需要采用抽樣檢驗的情況,抽樣檢驗是從批或 過程中隨機抽取的樣本,對批或過程的質量進行檢驗驗證的過程,抽樣的合理性 顯得尤為重要。建議企業按照有關抽樣方法的標準 (如:GB/T 2828.1-2012、 GB/T2829-2002 等) 規范抽樣,建立抽樣方案來實施產品抽樣檢驗??梢园凑粘?nbsp;樣標準的要求,實施抽樣的組批,每個組批由同型號、同等級、同類型、同尺寸 或在基本一致的條件下的產品組成,運用抽樣的方法實施產品檢驗。 e) 檢驗記錄管理 企業通常只關注檢驗結果,忽視檢驗過程的管理,檢驗記錄往往不能正常保 持。建議企業按照檢驗策劃的要求,重視檢驗記錄,保留必要的檢驗記錄來證實 產品和服務符合規定要求,確保檢驗過程實現可追溯性。另外,檢驗記錄是證實 產品符合性的主要證據,因此記錄要客觀、真實,字跡要清晰,不能隨意涂改, 需要更改時可按照規定程序和要求辦理。
f) 檢驗數據分析 檢驗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挑出不合格品,把好產品質量關,同時可通過對質量 檢驗結果及數據的統計分析,收集、積累大量質量信息,為在生產中出現質量異 常及時發出警報,促使生產部門迅速采取改進措施,也為改進產品設計,核算質 量成本等方面提供數據信息等。 示例 工序產品檢驗的策劃 表 (附) 3.1 工序產品檢驗表
序號 |
產品種類 |
產品名稱 |
關鍵尺寸檢驗及特性 |
檢測儀器 |
檢驗頻次 |
1 |
原材料檢驗 |
圓鋼 |
鋼材牌號、材質證明文 件、外型尺寸 |
卡尺、米尺 |
批次抽檢 |
2 |
焊接產品 |
電機座 |
焊縫高度、探傷檢驗 (關注過程參數控制 材質、厚度焊材、電流) |
焊接高度尺、 探傷儀 |
抽檢 |
3 |
表面處理件 |
涂漆 |
漆膜厚度、附著力 (關注過程參數控制 漆粘度、干燥時間) |
測厚儀 |
抽檢 |
4 |
熱處理件 |
調質/淬火 |
硬度檢驗 (關注過程參 數控制溫度、時間、速 度) |
硬度機 |
抽檢 |
5 |
旋轉件 |
葉輪 |
內孔直徑、靜平衡試驗 |
塞規或內孔 千分表、靜平 衡機 |
每件進行檢驗 |
6 |
旋轉件 |
轉子 |
動平衡試驗 |
動平衡試驗 機 |
每件進行檢驗 |
7 |
軸承體 |
軸承座 |
內孔直徑、內孔與基準 面高度 |
內孔千分表、 高度儀 |
每件進行檢驗 |
8 |
齒輪 |
大齒輪 |
內孔、分度圓直徑、 公法線長度、齒厚 |
內孔千分表、 分度圓千分 尺、公法線 尺、齒厚千分 尺 |
每件進行檢驗 |
9 |
軸類 |
主軸 |
軸承臺尺寸、主要部件 裝配尺寸、形位公差 |
千分尺、卡 尺、千分表等 |
每件進行檢驗 |
10 |
箱體類 |
減速箱 |
內孔直徑、內孔間距、 坐標與基準尺寸、形位 公差 |
內孔千分尺、 坐標儀 |
每件進行檢驗 |
11 |
壓力試驗 |
泵體 |
壓力、時間關注是否滲 漏 |
壓力表、計時 器 |
每件進行檢驗 |
12 |
成品檢驗 |
產品性能 試驗 |
電流、電壓、轉速、流 量、揚程、震動、噪聲、 |
綜合試驗臺 電流表、電壓 |
每件進行檢驗 |
示例 傳動軸質量檢驗策劃 圖 (附) 3.2 傳動軸加工圖 示例 軸承座產品質量檢驗策劃 表 (附) 3.2 傳動軸零件質量檢驗表
編號 |
檢查部位 |
標準尺寸 |
檢測儀器 |
檢驗記錄 |
備注 |
23-2-5 |
軸端螺紋 |
2-M24x1.5 |
螺紋環規 |
|
|
|
軸徑 |
Φ32±0.03 |
千分尺 |
|
|
|
軸徑 |
2- Φ35±0.0.3 |
千分尺 |
|
|
|
軸徑 |
Φ45±0.035 |
千分尺 |
|
|
|
軸長度 |
120±0.1 |
卡尺 |
|
|
|
軸長度 |
70±0.1 |
卡尺 |
|
|
|
軸長度 |
95±0.1 |
卡尺 |
|
|
|
軸長度 |
35±0.1 |
卡尺 |
|
|
|
軸長度 |
250±0.1 |
卡尺 |
|
|
|
鍵槽寬度 |
8±0.021 |
塞規 |
|
|
|
鍵槽寬度 |
6±0.021 |
塞規 |
|
|
|
徑向跳動(兩 端) |
↗0.02 |
千分表/偏擺儀 |
|
|
4. 檢查改進 為了幫助企業實施“質量檢驗”過程改進,提出以下檢驗過程的改進思路: - 檢查是否對質量檢驗進行了有效的策劃,是否明確在產品實現的哪些階 段進行檢驗、對質量檢驗做了哪些規定、規定是否有成文信息、是否適 宜,并結合檢驗的流程進行綜合評價。 - 通過詢問、查看各種檢驗文件和記錄,并結合檢驗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 了解企業的質量檢驗人員的能力是否滿足要求,是否需要提供崗位培訓 等措施,確保檢驗人員具備質量檢驗崗位的能力要求。 - 通過查閱檢驗記錄和計量檢測設備臺帳、檢定或校準文件和記錄,并在 生產和檢驗現場查看,了解檢驗和檢測設備是否滿足規范要求。通過觀 察檢驗和檢測設備的現場貯存、使用、搬運、調整等情況,判斷是否配 備了足夠檢驗和檢測設備設備,檢驗和檢測設備設備的測量能力和精度 是否滿足要求。調查當發現檢驗和檢測設備不符合要求時,是否對以往 的測量結果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并采取適當措施。 - 通過查閱采購產品、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的質量檢驗有關規定,查證進 貨驗證記錄查半成品、成品檢驗的記錄,以及產品監督機構的檢驗報告 等。評價檢驗過程是否按規定正確的實施了,產品的檢驗記錄是否保留, 檢驗記錄是否清晰和完整,檢驗記錄是否明確了檢驗工作的授權人 (責 任人),并查證在質量檢驗活動沒有圓滿完成之前,如果需放行產品和交 付服務,是否得到授權人的批準,適用時得到顧客批準。 (二) 外包過程的質量管理 1. 典型問題 外包過程是指企業自己不實施,但是通過其他外包方來實施的過程,通常情 況下,外包是由企業提出具體技術要求或直接提供技術文件,由外包方承擔的過 程。 企業在生產過程和經營過程中普遍存在這樣的外包過程,如:機加工過程、 特殊過程 (鍛造、鑄造、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等) 等等。因此,外包過程的 質量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只有對外包過程實施有效的管理, 才能確保外包方提供的產品質量滿足要求,從而有效控制企業的產品質量。 2. 控制要點 由于企業對外包過程不夠重視,管理上往往出現“盲點”,如何對外包過程 進行有效的管理,是所有具備外包過程企業必須要面對的事情,只有采用適宜的 方式對外包過程實施有效質量管理,才能促進企業整體產品質量的提升。首先,企業應識別出所有的外包過程,并根據其對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影響,對不同的外包過程選擇不同的控制方式,實施分類管理,提出不同的控制要求。其次,對于影響小的、簡單的外包過程不必要運用復雜的管理方式,對于外包過程中存在特殊過程的外包,即鑄造、鍛壓、熱處理和表面處理等過程外包,由于特殊過程對產品質量的影響較大,企業僅僅用外包方的評價的管理手段就顯然不夠,建議企業采用特殊過程確認結合檢驗的方式進行控制,以達到更加有效的控制。
3. 實施指南
建議企業根據外包的重要程度確定外包過程如何管理,可根據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需要、管理能力來確定具體的控制方式。采取以下的措施:
a) 外包過程識別和確定對外包過程的識別和確定,應在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中明確描述,即明確有哪些外包過程、如何實施控制,這是外包過程控制的基礎。具體包括:第一,應制定合格外包方評定準則;第二,應根據外包過程對后序產品和最終產品質量的影響,對外包過程實施分類管理;第三,對外包方進行質量管理體系、資質、產品形成過程的質量保證能力、持續供貨能力、服務等項目調查或考查,在此基礎上進行評定,形成合格外包方名錄;第四,將合格外包方名錄作為選擇外包方的依據;第五,應對外包方實施動態管理,進行定期或不定期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合格外包方名錄。當生產需要臨時選擇外包方時,可采取更加靈活而有效的方式實現控制。如:注重外包方的聲譽和質量信用評價、與外包方簽訂質量保證協議、采用先試用后采購等方式,將外包過程的風險降至最小。
b) 外包過程控制
企業應基于風險的思維,根據外包過程的影響程度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從而對外包過程實施有效的控制。當外包過程對產品質量的影響大,其風險程度就高,就要采取相對復雜的控制措施。如:機械加工過程的外包,可以通過產品進廠檢驗判定產品是否符合要求;對于特殊過程的外包,可以通過特殊過程的確認進行嚴格的管理。
c) 外包合同或技術協議
外包合同或協議是實施外包過程管理和監督的一種有效方式。企業通過與外包方簽訂外包合同或技術協議,在外包合同或技術協議中明確外包產品的質量要求、檢驗驗收要求、過程控制和監督要求、雙方承擔的責任義務等等,從而對外包方提出嚴格的控制要求。另外,若需要,也可以將外包方的質量管理體系、人員資格、生產設備、檢測設備、生產過程控制、監視和測量要求和其他管理要求(如外包方的產品使用的原材料、過程產生的不合格品控制等)在外包合同或技術協議中明確提出。
1) 外包過程的產品接收準則
企業可結合進貨檢驗的質量要求,制定并實施外包產品的接收準則(如:技術協議或產品驗收標準),以確保外包產品的質量滿足規定要求。
2) 外包過程中不合格品的控制
企業可在合同或技術協議中規定,外包方的不合格品管理要求,明確不合格品的處理權限、范圍、程序等,特別是對于讓步接收的不合格品,要防止其未經過授權、允許,擅自接收和使用。
3) 特殊過程外包的控制
機械行業中常見的特殊過程有:鑄造、鍛造、焊接、表面處理、熱處理、以及復合材料的膠接等過程,這些特殊過程如果外包,一般都是需要先進行過程確認,明確特殊過程確認準則及確認方法及驗收方法,并在外包合同或協議中明確。特殊過程具體確認方式,可根據不同情況,由企業實施或由外包方實施。
4) 外包過程的轉包
一般情況下外包過程不得由外包方再次轉包,否則無法保證產品質量。如果特殊情況下需再次轉包,需由外包方與企業協商,經企業同意后方可執行。當存在此類外包時,企業宜在對外包方的控制策劃以及與外包方的合同協議中明確。
5) 外包過程的監督
企業可根據每個外包方的資質、能力和外包產品及過程的特點識別每一個產品外包過程中的監督需求,確定監督的項目、內容、方法、頻次、形成的記錄等。應按外包方的資質、能力,以及外包產品和過程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監督要求,并形成文件,作為企業主管部門監督的依據。
4. 檢查改進
為了幫助企業有效實施外包過程的改進,提出以下內部檢查和改進思路:查證企業對外包過程的識別情況,特別是主要產品的外包過程的情況,了解外包過程的性質、程度及控制要求?;诠湽芾砗惋L險思維的思想,綜合考慮企業的產品類別、產品主要質
量特性、關鍵的零部件和主要加工過程等因素,確定外包過程控制要求:
- 外包過程是否得到了識別與確定?企業的文件是否明確有哪些外包過程?外包過程的識別是否全面?外包過程是否經批準后實施。
- 是否制定了外包方的評價、選擇、績效監視以及再評價的準則?是否按規定對外包方進行了評價和再評價?
- 是否制定了合格外包方名錄,外包的實施方是否在合格外包方名錄中?若不在合格外包方名錄中外包,是否按規定進行了審批? - 是否與外包方簽訂了外包合同或協議,外包合同或協議的內容是否適宜?
- 外包過程是否含有特殊過程?如果外包過程含有特殊過程,企業是否對外包方明確所外包的特殊過程的過程確認等控制要求、文件記錄要求和必要的企業監督見證/驗證等要求,并通過抽樣證實企業對特殊過程外包控制情況。
- 是否制定了外包過程的現場驗證要求,并按要求實施現場驗證,保留驗證記錄。
- 是否把外包過程的績效作為內部審核及管理評審的輸入?
(三) 企業的知識的質量管理
1. 典型問題
質量管理活動通俗的說是“管人”和“理事”,其管理活動的有效性和效率往往依賴人員的能力。機械行業小微企業的人員能力往往不足,主要表現為人員流動大、人才引進難度大,對知識管理認識不足,存在相應的風險。不少企業沒有實施有效的知識管理,無法應用知識管理手段形成知識資本,缺乏創新能力,不能持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且對依賴于人員操作技能、經驗和技巧的過程往往沒有納入“知識管理”的范疇,由于制度不完善,很多人也不愿意把這些知識進行“分享”和“傳承”。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加強企業“企業的知識管理”,才能有助于在人員流動頻繁的情況下,做到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的發展動力,不斷積累企業的各種知識和經驗,培養和造就一批素質高的質量管理人員和具備高超技能的員工(工匠),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
2. 控制要點
知識一般是指通過學習、實踐和探索所獲得的認識、判斷和技能。企業來說,知識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可以是企業的,也可以是個人的。在 GB/T19001-2016 標準中“企業的知識”是指企業特有的,通常從其經驗中獲得,是為實現企業目標所使用和共享的信息。對于企業來講,“企業的知識”主是來自企業內部(如:經驗教訓、問題處理方法、分析和結論的意見、管理理念和經驗、技能技藝、科研成果、設計成果、工藝成果、產品說明書、知識產權、改進結果、 成文和未成文的等),也可以源自外部(如:法規、標準、行業會議資料)。所謂“知識的管理”就是對知識、知識創造過程和知識的應用進行規劃和管理,企業通過實施“知識的管理”,把作為企業的戰略資源,作為一種管理思想和方法體系,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3. 實施指南
a) 識別 “企業的知識”。
企業首先應識別那些是“企業的知識”,通過對企業核心業務流程的梳理,鑒別出那些通過積累經驗或從具體成員的經驗中獲取的,可為企業重復性利用相關知識。如:技術文件、工藝文件、作業指導書、圖紙、技術標準、操作手冊、專利、工作經驗、操作技巧、經驗教訓等。識別過程中不僅僅要識別那些顯性知識,還有很多無法用文字、符號和圖形表達,存在與人員頭腦中隱性知識也需要識別,并盡可能把這些隱性知識表達出來,即顯性化。如:企業中很多涉及人員的技能和經驗相關的知識。識別途徑可以從企業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展開,從企業內部獲得的知識包括:企業的知識產權、生產和實踐經驗獲得的知識、各種經驗和教訓、不成文的技能經驗的知識。企業外部獲得的知識包括:技術標準、學術交流經驗、專業會議獲得知識、從顧客或外部供方收集的知識等。
b) 建立“企業的知識”的管理流程和運行制度
企業在識別了“企業的知識”后,應采取一定的管理方式把這些對企業有重要作用的特定知識管理起來,達到知識的共享、傳承、應用和更新。建議企業可以授權某個部門或某人負責,按照流程管理,對企業的知識進行識別、收集、保護、更新和共享。必要時,還需健全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促進知識資產的保值增值。建議企業利用信息技術的手段,建立企業知識庫或形成《知識管理清單》。
c) 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建立保障機制
企業領導應把知識管理工作放在企業戰略的高度進行考慮,把知識管理作為企業持續性發展的保障,在企業內部逐步形成信任、激勵和尊敬的氛圍,為知識管理創造良好的溝通交流環境和氛圍。很多企業在技術上、工藝上和人的技能上往往會有一些獨到的知識,這些知識有的形成了文件,有的沒有形成文件(隱性化),而且,這些知識往往掌握在部分人員那里,一旦出現人員流動造成就出現知識流失,給企業造成損失。企業應特別重視這類隱性化知識的管理,提前做好這類知識的顯性化,把這些隱性知識表達出來,儲存在各種媒體上,用制度管理起來。另外,企業應對知識管理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物質獎勵,引導和教育廣大員工的支持和配合知識管理,使得所有人員都認識到知識管理帶來的優勢和效益,促進知識的創造、積累、共享和應用。
d) 應用“現場展示”的方式做好知識的傳承
目前,很多企業的知識傳承上還停留在“師傅帶徒弟”的階段,效率比較低,也不利于知識的推廣和應用,建議企業采用“現場交流”和“現場教學”的形式傳承技能類的知識,不斷提高企業整體工人的技能水平,提升企業的產品質量。見示例二。
e) 重視知識的共享和更新
企業的知識要實現共享,就要把個人或部門的知識擴散到整個企業,要發揮知識應有的作用,不能只強調知識的保存。有時企業出于知識保密的需要,把收集企業的知識全部進入“檔案室”,很難實現知識的共享,沒有發揮知識應具有的作用,企業應按照不同的知識內容和管理要求,對知識的實施分級、分層管控,實行權限管理,使得需要的部門和場所可以獲得必要的知識。另外,“企業的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有經常性的更新,企業可每年對“企業的知識”進行內部的檢查,保持知識的有效性,做到有效控制。示例 運用《知識管理清單》控制和管理企業的知識某企業為了有效收集和整理“企業的知識”,管理人員建立了一個企業級別的知識清單,按照清單收集整理“企業的知識”,定期更新,要求企業各部門的人員共同參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如下:知識來源、知識載體 知識類型、主要知識點應用場所內部溝通或應用方式責任人更新情況查詢 1行業協會雜志、報刊、教材等 工藝要求
新材料的應用范圍,主要工藝參數新產品開發納入外來文件及內部培訓計劃工程主管目前無變更
2供應商
材料介紹或資料資料的分類及用途說明材料型號及用途新產品開發、工藝轉化為作業指導書實施工程主管目前無變更
3客戶 產品圖紙行業發展趨勢情況新產品外形、 新功能、新產品開發轉化為產品圖紙實施、工程主管目前無變更
4內部成 經驗或失 敗教訓客戶投訴資料、品質異常單產品或工藝改進方面知識常見的不良品處理方案、常見產品的工藝參數設定工藝改進、品質異常處理轉化為作業指導書實施品質主管、生產主管、異常發生后及時變更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取責權限、繢效考
核、目標設定方法流程化知識等公司內郤經營管理轉化為目標分解表、繢效考核表等、總經理及各部門主管每年更新、優化
5知識產權、專利證書、專利知識等、產品專利、圖紙、證書銷售廣告宣傳、產品生 產等總經理查詢同行的專利情況,優化專利管理
6咨詢公司或認證公司審核報告、培訓教材、標準,管理體系知識、5S知識、流程管理ISO9001 知識、5S知識、流程優化知識,公司內部經營管理,形成文件化的信息、內部培訓、內審等,公司全體人員不定期學習企業管理知識,提升技能示例 產品裝配過程的“知識的傳承”某閥門生產企業,其裝配車間的產品質量不穩定,經過分析發現,由于閥門裝配過程主要依靠裝配工人手工完成,裝配質量受到人員能力的影響較大,質量狀況常常有波動,但發現有一個班組的差評裝配質量卻一直保持穩定,其主要原因是這個班組 2 名主要操作人員的裝配技藝較高。為了提高整個車間各班組的人員裝配技能,公司決定對某個班組實施獎勵,并召開“現場學習會”,對所有裝配員工進行培訓,請這個裝配組現場演示裝配過程,實施現場教學和研討。經過 2 次培訓,裝配車間質量整體大幅度提升,產
品質量穩定,取得效果良好。企業按照知識管理的理念,通過“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和“知識的共享”提高了產品質量,知識管理取得有效的成果。
4. 檢查改進
為了幫助企業做好“企業的知識”的檢查和改進,提出以下改進的思路:
- 通過查閱企業的管理體系文件并與企業管理人員溝通,了解企業知識管理的基本企業結構和制度,并通過企業知識管理部門查證知識管理要求落實情況,進而證實是否確定了知識管理的范圍?是否明確了知識管理的機制或方法?查證企業是如何形成“企業的知識”的?有的企業可能有知識清單,也可能沒有,應關注企業知識的收集和獲取的渠道,以及用何種方式保證員工能獲取相關的企業知識,并抽查員工是否獲取了這些知識。
- 通過對涉及到“知識管理”過程的相關部門查證企業知識管理的實際情況。可以對企業研發部門、技術工藝部門和生產現場的抽樣,抽查企業技術資料、研發成果、技術標準、操作規范、工藝文件、圖紙、配方等文件化的知識管理,獲得相應的證據。
- 在生產現場可以通過詢問、觀察,證實企業依靠人員技能保障的生產過程(如:裝配、調試、造型等)如何實施知識的管理,是否出現人員能力不足,是否能夠確保知識得到共享、積累和傳承。
- 可以通過對企業涉及“知識管理”的有關活動的觀察或觀摩,進一步驗證和確認企業知識管理是否存在的問題。如:現場操作人員是否因為技藝沒有得到傳承發生不應有的問題?是否由于人員變化,造成企業重要技術資料和文件的丟失?或者重要的文件、秘方、訣竅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沒有得到有效的整理、共享和傳承?
- 通過查證企業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的需求和發展趨勢,如何獲得或接觸更多必要的知識,完成知識的更新,以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
- 可以積極引導企業的管理人員重視企業知識的管理,使企業認識到專利、標準、規范、操作文件、經驗、秘方和個人經驗等都是企業的知識組成部分,應得到有效控制,才能發揮知識的力量,不斷壯大企業,提高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