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該是先做強(質),然后再考慮是否做大(量)。例如,中國是鋼鐵大國(量),但不是鋼鐵強國(質);中國是汽車大國(量),但不是汽車強國(質);中國是“貼牌大國”(量),但不是品牌強國(質)——這才是“質量”的真正內涵:先求質,再求量。但為什么要本末倒置呢?到底是誰帶頭拼單量誤導企業重“數量”不重“質量”的?
一份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ISO9001證書頒發量占世界頒發總量的18%,居世界第一位。號稱“世界第一認證大國”的中國,各式認證項目、認證機構鋪天蓋地。因為,認證是要收取高額的認證費的!全國檢驗認證市場囊括在內,至少有不下于500億的一次性市場和200億年費市場。合計每年700億的認證費用,一個多么大的天文數字!
在如此大的利潤利益的驅使下,認證市場的商業色彩愈演愈濃。對于中國的企業來說,各種認證體系被渲染成“必須”達成,才可“準入”市場的魔力。很多認證機構為了搶奪市場,盲目追求認證數量,而忽略產品質量本身。最后,演變成了,只要花錢,就能“買證”!只要申請,就能“取證”。
諷刺的是,中國一連串的蘇丹紅,地溝油,毒饅頭,三聚氰胺,瘦肉精,牛肉膏、硫磺姜事件、被查出重金屬鉛超標820%,原來也是被戴上“藍帽”的!也是獲得過ISO9001認證證書的!
企業通過多種渠道獲知了ISO9001認證證書,從而成為了認證機構和咨詢公司的客戶,接下來,咨詢費、培訓費、服務費、年審費等等都流入了認證市場。
作為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機構和主管部門,應該把“消費者對美好質量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但是,說句發自內心肺腑的良心話:除了證書、認證咨詢行業對客戶的貢獻率基本是零、甚至是負值!沒有污染到客戶算是萬幸了。
在“形式主義”、“瘋狂造假”以及“利益鏈”的惡劣環境面前,真正有識之士,基本上“英雄有用武之地”,整個認證市場基本上就是“亂搞”、“胡來”的人的天下。初中畢業就可以當咨詢師;一點工作經驗都沒有也照樣可以“考證”!
警惕呀!中國正在上演“新皇帝的新裝”——由于大搞特搞文山會海戰術,迫使操作工與檢驗人員填各式各樣表格,以為填表越多,產品質量越有保障。每個工人每天填表要花去近20分鐘時間。實際上是讓工人造假(即使是真填與提升產品質量也沒多大關系),實質上是形式主義的無效監控,是在消耗工人生命,也延誤了企業生產。然而,就這些明顯造假的、毫無意義的記錄表,居然成了ISO認證的重要依據。它“認證”出的是一大堆假名牌,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和公平競爭原則,掀起一波又一波形式主義、虛無主義和浮躁作風,腐蝕人們的心靈,敗壞了社會風氣。只查文件和記錄,而不關注企業是否有真實“動作”去執行,如此危害的認證審查制度,說白了,就是撈錢和騙人的游戲!
在國外,認證機構必須是非營利機構、甚至是公益事業。在商品經濟社會中,認證機構必須是獨立于買賣雙方之外,且與買賣雙方都沒有經濟聯系的中立機構。但實際上,在中國,認證市場的商業色彩過濃。結果,早把“消費者對美好質量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拋到九霄云外去了!ISO9001標準本身,確實需要建立質量目標,認證機構審核的目標是通過率100%,太恐怖了吧!“打鐵還得自身硬”呀,認證機構自身的目標就是利益至上的,請問去審核時,腰桿子能挺得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