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ISO”是一個神秘而神圣的存在,只有少數的行業巨頭和合資企業可以染指的榮譽。而如今,在國內認證行業多年的推動下,我國已是世界上IS09001認證證書發證數量最多的國家。
“ISO”正在被中國企業界和消費者誤解、遺忘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和完善,認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認證是由認證機構證明組織的產品、服務、管理體系符合相關準則的合格評定活動。認證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發揮著減少信息不對稱、保護消費者利益、增強企業競爭力等作用,在國際貿易中,還可有效地消除貿易壁壘。我國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即已引入了認證這一合格評定活動,認證在客觀上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與出口貿易的增長。但在迅猛發展的同時,我國的認證行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如虛假認證現象較為嚴重、認證標準低而且不統一、認證機構數量過多、認證機構依附于機關、認證權威性較差、認證機構不公平競爭、認證證書商品化等等。也正是因為存在上述這些問題,讓有些企業老板和消費者對“ISO”不屑一顧、甚至認為是一張騙錢的廢紙。“ISO”這個享譽世界的組織,正在被中國企業界和消費者所誤解、遺忘。
如上圖,在網絡上鋪天蓋地、眼花繚亂的廣告面前,企業主和消費者會怎么想呢?作為企業的一種重要有效資質,如此的推廣和運作,自然會讓人對其分量和真實性產生質疑。但是作為世界公認的“企業管理體系標準”、“ISO標準族”并非輕而易舉、一無是處的。
“ISO”的微科普
首先,“ISO標準”是國際通用標準,由“國際標準組織(簡稱ISO)”制定并推行,在進入中國時,先經過“中國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簡稱SAC)”審議,審議通過后方可進行推廣使用。標準進入應用階段后,由“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CNCA)”對認證機構進行資質審批,由認證機構(一般稱為認證中心、檢測評定中心、認證有限公司)對企業的認證申請進行受理并負責根據“ISO標準”的要求進行企業現場審核,審核合格后發放認證證書。
對于不能獨立完成按照“ISO標準”在自己組織內建立符合標準要求的管理體系的申請單位,可聘請“認證咨詢公司”的咨詢師或專家進行協助指導。國家認監委明確規定:“認證公司不得從事咨詢工作,咨詢公司不得從事認證審核”,嚴格杜絕“咨詢認證一條龍服務!”
政府部門通過第三方機構以減少行政行為的隨意性和自由裁量權
近年來,政府部門在公共政策、政府法規和規范中把更多的行政許可、備案制度的合格評定工作,交由經過認可的第三方機構來完成,使這些行政許可和備案工作更加科學化、規范化、集約化,同時減少了政府部門的行政行為的隨意性和自由裁量權,降低了行政監管的風險和成本,進一步增強了社會公信力。
此外,各級政府部門也紛紛導入ISO標準體系,以提高政府部門的管理水平,優化流程,促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目前已涉及行政、財政、工商、稅務、審計、教育、衛生、交通、海關、安監、司法、勞動保障、城市監察等各類政府部門。其中,江蘇、廣東、浙江、山東等省的公共部門在推行ISO標準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對企業而言,認證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認證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基本功能是緩解社會生產和交易環節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為社會主體間的生產和交易活動提供信用擔保.不僅如此,認證還有助于從環境和安全等方面把企業生產活動中存在的社會成本內部化到企業中去。
精明的企業老板深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外向型企業的高速增長,企業推行“ISO標準”,更是對外能打進國際市場,對內可改善管理基礎的一種有效手段。第三方認證機構按照科學、公正和與國際通行準則相一致的原則運行體系標準,其目的是促進企業管理,提高技術水平,使企業以公正的競爭行為、科學的實施方法、優質的產品,為社會提供有效的服務。同時,也是一種能力考核,承認企業具有開展某個領域服務的技術能力,其經驗、能力和資質都將受到國家和行業的認可。因此,一個企業通過了體系認證,不僅標志著該企業質量、管理、能力、設備和設施、人員素質、技術水平達到相當高的水準,更重要的是按有關認證國際組織內互認的原則,該企業同時獲得了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承認。認證,對企業自身的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知名度和贏得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信任有著積極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