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噪聲的傳播方式和減少噪聲的原理。
參考知識:噪聲的傳播一般分為噪聲源、傳播途徑、接受者三個階段。傳播途徑包括反射、衍射等形式的聲波行進過程??刂圃肼暤脑砭褪窃谠肼暤竭_耳膜之前采取阻聲、隔振、吸聲、消聲器、個人防護和建筑布局等七大措施,盡力減弱或降低聲源的振動,或將傳播中的聲能吸收掉、或設置障礙使聲音全部或部分反射出去減弱噪聲對耳膜的作用,從而達到控制噪聲的目的。
(2)人的不安全行為含義?
參考知識:不安全是指能造成事故的人為錯誤,因此,人的不安全行為包括肇發事故概率較大的行為、在事故過程中不利于減少災害損失的行為兩個內涵。從人的心理狀態出發,將人的不安全行為分為有意和無意兩大類:
1)有意的不安全行為:指有目的、有意圖,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為,是故意的違章行為,如酒后上崗、酒后駕車等。這些不安全行為盡管表現形式不同,卻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冒險”,即為了實現某種不適當的需要,抱著這些心理的人為了獲得利益而甘冒受到傷害的風險。由于對危險的可能性估計不當,心存僥幸,在避免風險和獲得利益之間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2)無意的不安全行為:指非故意的或無意識的不安全行為。人們一旦認識到了,就會及時地加以糾正。這類錯誤的表現情況比較多,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a.外部信息有誤或人沒有感知到外部信息的刺激,如沒有注意到異常情況的發生;
b.人體的生理機能有缺陷,如聽力較差、色盲等;
c.因知識和經驗缺乏而造成判斷失誤,如從業時間短、處理異常情況不當;
d.因操作技能欠缺而造成反應失誤,如沒有經過專業訓練而上崗工作;
e.大腦意識水平低下,不能滿足工作需求,如疲勞作業;
上述因素可能單獨導致不安全行為,也可能共同作用,導致不安全行為發生。不管有意的不安全行為,還是無意的不安全行為,均可能帶來極大的危害。
(3)簡述細菌性食物中毒和主要預防措施。
參考知識:是指人們攝入含有細菌或細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細菌污染,據我國近五年食物中毒統計資料表明,細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總數的50%左右,而動物性食品是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類及熟肉制品居首位,其次有變質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魚,奶,剩飯等。
預防食物中毒要做到:
1)不吃變質,腐爛的食品;
2)不吃被有害化學物質或放射性物質污染的食品;
3)不生吃海鮮,河鮮,肉類等;
4)生、熟食品應分開放置;
5)切過生食的菜刀,菜板不能用來切熟食;
6)不食用病死的禽畜肉;
7)不吃毒磨菇、河豚魚、生的四季豆、發芽土豆和霉變甘蔗等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
(4)一般企業生產(施工)場地環境不良情況有哪些?
參考知識:生產(施工)場地環境不良情況主要包括:
1)照明光線不良;
2)照度不足;
3)作業場地煙霧塵彌漫視物不清;
4)光線過強;
5)通風不良;
6)無通風;
7)通風系統效率低;
8)風流短路;
9)停電停風時放炮作業;
10)瓦斯排放未達到安全濃度放炮作業;
11)瓦斯超限;
12)作業場所狹窄;
13)作業場地雜亂;
14)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
15)采伐時,未開“安全道”;
16)迎門樹、坐殿樹、搭掛樹未作處理;
17)交通線路的配置不安全;
18)操作工序設計或配置不安全;
19)地面滑;
20)地面有油或其它液體;
21)冰雪覆蓋;
22)地面有其它易滑物;
23)貯存方法不安全;
24)環境溫度、濕度不當。
(5)簡述粉塵對人體的危害?
參考知識:粉塵不會直接傷人,但對呼吸道和眼睛等器官會造成很大危害。粒徑大于10微米的粉塵在空氣中停留時間較短,在呼吸作用中可被有效地阻留在呼吸道上,不進入肺泡,但由于木粉塵中含有木焦油,這種物質由各種酚類和烴類組成,并含有致癌性較強的物質,長此以往,工人會部分的患有支氣管炎、哮喘和肺氣腫等,甚至致癌。粒徑小于10微米以下的木粉,會直接進入人的肺部組織,沉淀于肺泡中,有可能引起肺組織的慢性纖維化,甚至導致肺心病、心血管病等一系列病變。而且這些可吸入物質還會將多種污染物或病菌帶入肺部,對人體危害很大。
(6)為什么要使用漏電保護器?
參考知識:漏電保護器又稱漏電保護開關,是一種新型的電氣安全裝置,其主要用途是:
1)防止由于電氣設備和電氣線路漏電引起的觸電事故;
2)防止用電過程中的單相觸電事故;
3)及時切斷電氣設備運行中的單相接地故障,防止因漏電引起的電氣火災事故;。
4)在用電過程中,由于電氣設備本身的缺陷、使用不當和安全技術措施不利而造成的人身觸電和火災事故,而漏電保護器的出現,對預防各類事故的發生,及時切斷電源,保護設備和人身安全,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技術手段。
(7)發生觸電時應采取哪些救護措施?
參考知識:發生觸電事故時,在保證救護者本身安全的同時,必須首先設法使觸電者迅速脫離電源,然后進行以下搶救工作:
1)解開妨礙觸電者呼吸的緊身衣服;
2)檢查觸電者的口腔,清理口腔的粘液,如有假牙則取下;
3)立即就地進行搶救,如呼吸停止,采用口對口人工呼吸法搶救,若心臟停止跳動或不規則顫動,可進行人工胸外擠壓法搶救,不能無故中斷。
如果現場除救護者之外,還有第二人在場,則還應立即進行以下工作:
1)提供急救用的工具和設備;
2)勸退現場閑雜人員;
3)保持現場有足夠的照明和保持空氣流通;
4)向領導報告,并請醫生前來搶救。
研究和統計表明,如果從觸電后1分鐘開始救治則90%可以救活;如果從觸電后6分鐘開始搶救則僅有10%的救活機會;而從觸電后12分鐘開始搶救則救活的可能性極小。因此當發現有人觸電時,應爭分奪秒,采用一切可能的辦法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