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生產國和出口國。2014年1-4月份,我國共出口玩具22.8億美元,較2013年同期增長11.1%。近期,檢驗檢疫部門對出口玩具企業進行了調研,發現出口玩具行業在持續發展背后面臨多重困境,應引起高度關注。 一是技術壁壘頻出,玩具出口面臨嚴峻考驗。近年來,歐盟、美國等我國玩具出口主要市場國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不斷出臺。如歐盟委員會近期公布了一份“技術資料指導性文件”,要求企業出口至歐盟的玩具都需要提供技術檔案,該法規將于2015年底實施,同時歐盟連續發布新修訂的玩具安全指令,新增多項限定內容,涉及物理機械特性、化學特性等多方面。韓國化學品注冊與評估法案(K-REACH)要求玩具、紡織、輪胎等相關企業也需履行備案、登記及風險評估等義務,該法案將于2015年初實施;臺灣地區標準檢驗局于3月起增列兒童玩具中“甲酰胺殘留量”的強制檢驗項目。據統計,2014年1-4月份,歐盟共通報我國出口玩具產品161起,同比增長87.21%,占通報總數的40.35%;美國CPSC通報我國玩具產品11起,主要原因是玩具小零件易脫落,存在窒息危害。 二是競爭優勢下降,產業轉移風險隱現。由于國內勞動力、原材料、檢測費等成本不斷上漲,企業盈利能力下滑明顯,導致我國與南美、東南亞等玩具產區的比較競爭優勢下滑。據了解,今年以來,僅玩具企業工人工資同比上漲近20%,塑料、油漆、電鍍材料等相關原材料的價格漲幅達到5%-10%。據統計,2013年歐盟玩具安全新指令實施后,出口玩具的部分重金屬檢測項目增至19項,導致企業的檢測成本增加將近2成,以電動玩具為例,僅測試費用就高達上萬元,大大壓縮利潤空間。同時,南美、東南亞等地玩具制造發展迅猛,產業鏈不斷完善,并憑借廉價勞動力資源迅速搶占國外玩具訂單,如巴西玩具生產商協會曾表示,要將76%的國產玩具價格降至50雷亞爾以下,以提高與進口中國玩具的競爭力。部分國內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嘗試將配套原料較少、工序較簡單、人力需求較大的工序外發或直接到海外投資設廠。如國內某韓資布絨玩具生產企業,因在印尼投建工廠,導致國內員工數量由2008年的2000名減至200人。玩具產業轉移的長期威脅不容忽視。 三是產業模式落后,制約玩具產品出口。雖然我國玩具出口量大,但大多處于價格低端或是貼牌生產,在內容設計、品牌塑造等高附加值環節競爭力較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以玩具進出口單價為例,2014年1-4月份我國進口玩具平均單價為1.29美元,出口玩具平均單價為0.31美元,僅為進口玩具的1/4。同時,出口市場和產品種類相對單一,目前我國出口玩具的主要市場仍是歐盟和美國,一季度我國共出口歐盟、美國玩具產品貨值13.3億美元,占出口總量的58.1%;產品仍以填充玩具和塑料玩具等缺乏創新性的傳統玩具為主,以山東地區為例, 1-4月共出口填充和塑料玩具3352批、貨值8712.3萬美元,占玩具出口總量的89%和87%。據了解,美國一項調查顯示,1000對育有2至10歲孩子的父母當中,有超過一半的父母會選擇電子產品作為禮物送給孩子,新型電子玩具產品的熱銷已影響到整個傳統玩具產業,使得傳統玩具的吸引力越來越弱。 為降低上述因素對我國玩具出口的不利影響,檢驗檢疫部門建議:一是企業應做好國外法規的收集和技術儲備,通過改進生產方法和制造工藝,完善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確保產品符合進口國標準;二是通過提升核心技術水平,塑造自主品牌,提高玩具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認可度;三是加大對東盟、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實現多元化發展,避免單一市場風險。(國家認監委、山東榮成檢驗檢疫局) |